給青年12封信

點閱:366

其他題名:給青年十二封信

作者:朱光潛著

出版年:2014

出版社:新潮社

出版地:新北市

格式:PDF,JPG

ISBN:9789863165934

分類:青少年文學  

這十二封信是作者從海外寄來分期在同人雜誌《一般》上登載過的。《一般》的目的,原思以一般人為對象,從實際生活出發來介紹些學術思想。數年以來,同人都曾依了這個目標分頭努力。可是如今看來,最好的收穫第一要算這十二封信。
 
這十二封信以有中學程度的青年為對象。並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,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,就誰都是受信人,誰都應該一讀這十二封信。
 
這十二封信,實是作者遠從海外送給國內青年很好的禮物。作者曾在國內擔任中等教師有年,他那篤熱的情感,溫文的態度,豐富的學識,無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。他抵赴歐洲,目的也就在謀中等教育的改進。作者實是一個終身願與青年為友的志士。信中首稱「朋友」,末署「你的朋友」,在深知作者性行的我看來,這稱呼是籠有真實情感的,絕不只是通常的習用套語。
 
每封信以青年們所正在關心,或應該關心的事項為題,作者雖隨了各話題抒述其意見,統觀全體,卻似乎也有一貫的出發點可尋。就是勸青年眼光要沈,要從根本上做工夫,要顧到自己,勿隨了世俗圖近利。
 
作者用了這態度談讀書、談作文、談社會運動、談愛戀、談升學選科等等。無論在哪一封信上,字行間,都可看出這忠告來。其中如「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」一信,作者且鄭重地把這態度特別標出了說:
 
「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,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「超效率」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去;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、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、太浮淺出疏、太不能深入、太不能耐苦、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。」
 
「超效率」這話在急於近利的人看來,也許要驚為太高踏的論調了。但一味致力於效率,結果就會流於淺薄粗疏,無可救藥。
 
中國人在全世界是被推為最重實用的民族,凡事都懷一個極近視的目標,娶妻是為了生子;養兒是為了防老;行善是為了福報;讀書是為了做官;不稱入基督教的為基督教信者,而稱為「吃基督教」的;不稱投身國事的軍士為軍人,而稱為「吃糧」的。流弊所至,在中國,什麼都只是吃飯的工具,什麼都實用。因之,就什麼都淺薄。
 
試就學校教育的現狀看吧:壞的呢,教師的目的但在地位、薪水,學生的目的但在文憑資格;較好的呢,教師想把學生嵌入某種預定的鑄型去,學生想怎樣揣摩世尚,畢業後去問世謀事。在真正的教育面前,總之都免不掉淺薄粗疏。效率原是要顧的,但只顧效力,究竟是蠢事。青年為國家社會的生力軍,如果不從根本上培養能力,凡事近視,貪浮淺的近利,一味襲踏時下陋習,結果縱不至於「一蟹不如一蟹」,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。國家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可說。
 
「太貪容易,太浮淺粗疏,太不能深入,太不能耐苦」作者對於現代青年的毛病,曾這樣慨乎言之。徵之現狀,不禁同感。作者去國已好幾年了,依據消息,尚能分明地記得起青年的病象,則青年的受病之重,也就可知。
 
這十二封信啊,願對於現在的青年,有些力量!

朱光潛
 
(1897.9.19〜1986.3.6),字孟實,筆名孟實、孟石。安徽省桐城縣人,北京大學教授。
 
視野開闊,對中西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。在他的700萬字的論著和譯著中,對中國文化作了深入研究,對西方美學思想作了介紹和評論,融貫中西,創造了自己的美學理論,在美學教學和研究領域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,在文學史和美學發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,是一代美學宗師,並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。

 

  • 原序.夏丏尊
  • 第一封信.談讀書
  • 第二封信.談動
  • 第三封信.談靜
  • 第四封信.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
  • 第五封信.談十字街頭
  • 第六封信.談多元宇宙
  • 第七封信.談升學與選課
  • 第八封信.談作文
  • 第九封信.談情與理
  • 第十封信.談擺脫
  • 第十一封信.談在羅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
  • 第十二封信.談人生與我
  • 原版附錄 ( 一 ).無言之美
  • 原版附錄 ( 二 ).悼夏孟剛
  • 代跋.再說一句話
  • 臺版附錄 ( 一 ).《文學雜誌》復刊卷頭語
  • 臺版附錄 ( 二 ).朱孟實與《談修養》/江應龍
  • 臺版附錄 ( 三 ).朱孟實與《談修養》/趙滋蕃